做贸易的老板们,估计都算过这笔账:货从海外到仓库,物流费、清关费、仓储费加起来,成本能占去利润的一小半。有人说“进口成本就像块大石头,想挪挪不动”,其实不是没办法,关键是找对路子——把该省的省下来,钱自然就多了。
物流别“单打独斗”,凑单发货能省一大笔
不少企业每次发货量不算大,三五柜、十来箱的,物流商给的报价总偏高。为啥?因为一辆货车、一个集装箱跑一趟,基础成本摆在那儿,货少了,摊到每件货上的运费就贵。
有经验的供应链团队会这么干:把几家企业的货“凑一块”。比如你发3箱化妆品,他发5箱小家电,凑满一整车再走。就像网购凑满减,量上去了,物流商给的折扣也实在。之前有个做日用品进口的老板,自己发货时单箱运费要80块,后来跟着“拼单”,同样的路线,单箱降到50多,一个月下来,光运费就省出两万多。
不光是国内运输,国际段也能这么操作。比如中欧班列拼箱,几家的货凑成一整柜,铁路公司给的批发价,比单独发便宜不少。算下来,物流成本能降两到三成,这可不是小数目。
清关别等“出问题”,提前把坑填上
清关最容易花冤枉钱的地方,就是“滞留费”。货到港口了,发现单据少一页、翻译错个字,海关一扣就是三五天,仓储费、滞港费一天几百块往上跳,越等越亏。
专业的团队会提前“审单”:报关单上的货名和提单对不对?原产地证的章盖得规范不?甚至俄文翻译里的标点符号,都得核对清楚。就像考试前检查答题卡,别等交卷了才发现填错准考证号。有个做红酒进口的,以前总因为“成分表翻译不规范”被扣货,后来每次发货前让团队把材料过一遍,清关时间从5天缩到1天,光滞留费就省了不少。
(图源网络,侵权联系删除)
库存别“堆成山”,按需备货更划算
仓库里堆着货卖不出去,不仅占地方,资金也压着周转不开。有老板算过:一批货存三个月,仓储费加资金利息,成本能涨10%。
其实可以根据销售数据“动态备货”:旺季前多备点,淡季就少进点,甚至用“保税仓暂存”——货先放保税区,不用马上交关税,卖多少提多少,剩下的还能退回去。之前有个做零食进口的,原来一次进500箱,总剩一半压仓,后来改成“卖200箱补200箱”,库存成本降了近四成,手里的现金流也活了。
供应商别“只看价”,长期合作更省心力
找供应商光图便宜,容易踩“隐性成本”的坑:比如这家报价低,但交货总延期,导致你这边断货;那家质量不稳定,退换货来回折腾,运费比货还贵。
不如固定两三个靠谱的供应商,长期合作。量稳定了,对方愿意让点利;出问题了,沟通起来也顺畅。有个做建材进口的老板,以前换了五六个供应商,价格是低了,但每次验货、索赔耗的精力比省钱还多。后来跟一家供应商签了年框,对方不仅给了折扣,还承诺“质量问题48小时退换”,算下来,综合成本反而降了。
写在最后:
说到底,供应链省钱不是“抠门”,是“把钱花在刀刃上”:该拼单时别单独发,该审单时别偷懒,该控库存时别堆货,该稳合作时别瞎换。找对懂行的伙伴搭把手,把这些环节捋顺了,省下来的钱,够多进两批货、多招两个业务员——你说,这是不是比死扛成本划算多了?